Search

【標點修辭學】
**
現代中式標點符號,受傳統漢語的影響不深;這部分涉及的是「句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標點修辭學】
**
現代中式標點符號,受傳統漢語的影響不深;這部分涉及的是「句讀」的功能,也就是藉由停頓的標示,來協助語句意念的分割,達到語意「清晰」的修辭效果。

但這部分的功能,其實也完全被借用的西式標點符號所涵蓋了。可以說,現代中式標點符號與古漢語「句讀」的關係不大。(注意,「句讀」是閱讀者標示的,而不是寫作者)

西式標點符號的原始運用是在劇本裡,用於指導演員的講話、語氣、情緒、肢體表達等等。可以說,標點符號除了有「清晰」的基本修辭作用外,還有「節奏」、「生動」、「形象」的修辭效果,而後者是普遍被輕忽的。

在所有的文體裡,應用文(含新聞寫作)的標點符號使用,受到較嚴格的規範,以「清晰」、「明確」的效果為主。非應用文的文學體裡,追求純粹性的詩歌,幾乎棄用了標點符號;追求簡潔、流暢效果的小說,在標點符號的使用上也力求簡化。

唯獨散文,為了營造節奏、渲染情緒、製造餘韻,而大量甚至出奇地使用標點符號。散文大家余光中自承:「我在寫作散文時,使用標點符號是比較隨意的。」

上文提過張愛玲的「破折號」,現在再談一下其它標點符號的修辭效果。譬如:

這裡的水,多、清、靜、柔。在園內信步,那裡一泓深潭,這裡一條小渠。橋下有河,亭中有井,路邊有溪,石間有細流脈脈,如線如縷;林中有碧波閃閃,如錦如緞。──梁衡〈晉祠〉

「多、清、靜、柔」,四個平凡無奇的字,被頓號隔開,竟營造出如石間清泉湧出的叮叮咚咚節奏感;而難得的是,還傳遞出一份慎重其事的莊嚴感。

其實,我一向對「頓號」存有偏見。在所有的點號裡,頓號是停頓時間最短的符號。我常常嫌它輕浮、毛躁,缺乏「散文式」的文靜與沉鬰氣質。(沒騙你,我注意過,抒情散文裡真的很少人使用頓號)

「多、清、靜、柔」能營造出節奏感,當然與使用的是單詞的並列有關,如果是兩個以上的字節並列──「這裡的水,很多、很清、很靜、很柔。」就沒有了那種如鋼琴般純淨的音樂感了;甚至,「這裡的水,量多、清澈、寧靜、輕柔。」就更等而下之了。

那原句中「一份慎重其事的莊嚴感」從何而來呢?我覺得是原句中的「逗號」起的作用。

「這裡的水多、清、靜、柔。」原句這樣改,在語法上並沒有錯誤,但你可以明顯感受到,語句不僅沒有莊嚴感,甚至輕快的節奏感也都消失殆盡了。

「這裡的水」之後使用逗號停頓(逗號停頓時間比頓號長),除了有突顯主語的作用外,更重要的是,使得四個聲節的主語「這裡的水」與單詞並列構成的謂語「多、清、靜、柔」,形成節奏的對比,從而有一種對抗的張力。

以逗號分隔主謂語,是常見的標點修辭手法。譬如:

等待雨,是傘一生的宿命。──張愛玲

不過,我也經常在新聞寫作(特別是人物特寫)中,看到一些濫用了的手法。譬如:

他,是人類科技史上的傳奇;他,是當代媒體關注的焦點;他,是……。他,就是……。

修辭講究新鮮,用濫了的老梗難免令人覺得生硬、造作。

你,說是不是?
**
《一次搞懂標點符號》
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801802?sloc=main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「編輯」,當然值得作為一種志業來追尋,它既啟蒙世界,也發現了自己。
View all posts